20日是“公民道德宣傳日”,揚州邗江區文明辦向轄區居民贈送了一批“新鮮出爐”的《家風故事》,這本150頁的小書如今已成了揚城老百姓的“熱捧書”。今年4月份以來,揚州市文明辦開展了家風故事徵集活動,鼓勵市民以講故事的形式“曬”出各自的家風。“想通過此舉讓全社會參與和關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引導城鄉居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桂平這樣評價“曬家風”,“最終集結成冊的這幾十個故事,都是身邊人家中事,全是朴實的語言,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中華傳統家庭美德既固化為字,又內化於心。”
  揚州自古就有崇文尚德的風尚,當代產生了70多名院士。今年全市徵集家風故事,地方媒體闢出大版面、推出專題片多方探訪名人百姓家風,挖掘傳統家風中的正能量,讓傳統影響現實和未來,揚城百姓回憶、重塑家風蔚然成風。
  “家風故事”大獎給了朱自清孫子朱小濤。他的家風故事講述朱家一門“崇德尚善,誠以待人”的家風。“祖父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終‘得計划著讓他們漸漸知道怎樣去做人才行,要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朱自清病逝前兩月在身體極度虛弱、家境艱難的情況下,依然拒領美援麵粉。朱自清的弟弟是曾任上海交大校長的朱物華,“八十歲時,學校好意派小車接送,拗不過眾人,被擁進車中,可車一到家門口,他立即步行返回學校,又步行回家,以示還有行走能力不必乘車的決心”,而朱小濤父輩,兄弟姐妹七八個,幾乎個個都有“祖父叔祖遺風”,“如今族人天各一方,雖無專門制定家規家訓,但朱家‘荷花一樣的清新家風’一直像一泓清澈的溪流,滋養著朱家後人。”
  中國著名畫馬名家“北徐南戈”里的戈湘嵐,其家訓為“文章華國,忠恕傳家”。“文章華國”意思是做學問乃至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得好需要畢生的努力。嚴於律己謂“忠”,寬以待人為“恕”。“戈湘嵐當年一個綽號叫大茶壺,就是為人寬厚,對占他便宜的人一笑了之。”市民楊恆金一直記著母親看似矛盾的兩句話:“碗外的飯撿起來吃”,“碗外的飯不能吃”。第一句是“五六十年代,時刻要我們節約糧食”,第二句是參加工作後的叮囑:“當了官,有點權,碗外的飯一丁點兒都不能吃。”揚州著名園林個園的大門口,新添了兩幅大字:“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唯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而這恰是個園主人當年留下來的著名家訓。據悉正是市委書記謝正義的提議,這兩句家訓從廳堂複製到門前,“放在更醒目的位置,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揚州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這兩句話已做成旅游產品對外銷售。很受歡迎。”揚州宣傳部李廣春副部長告訴記者。下轉2版
  上接1版“樹不盤不成材,人不學不成器”、“菊香凈心、書香傳家”、“寧要心寬,不要屋寬”、“早起三光,遲起三慌”、“慣兒不慣學”、“窮不喪志、富不癲狂”……書中描述了很多朗朗上口又朴實精煉的家風家訓背後的故事。據介紹,揚州近半年來徵集到家風故事上千篇,家規家訓500多條,通過集結成冊、微博微信、報紙網站,宣傳展板,電子顯示屏,社區櫥窗等多種載體送到老百姓身邊。
  除此之外,揚州市各級宣傳部門還利用歌舞、朗誦、音樂劇、揚劇、評話等多種形式,輪番演繹身邊好人好家庭好家風的故事。18日下午,揚州大劇院舞臺上“群眾演群眾”,一臺“揚州好人進萬家”優秀節目彙報演出在此上演。寶應的淮劇《甜》獲得大獎,講述的就是一個孝老愛親的好家風故事。據介紹,今年上半年,揚州文明辦以歷年來獲得各級“好人”榮譽稱號的72人事跡向全社會徵集以家風為主題的文藝創作作品,這些宣傳好家庭好母親好學生好婆媳的民間作品在今年夏天各個社區的納涼晚會上逐個登臺亮相,好人原型也頻繁來到現場與市民互動,臺上演好人,臺下與好人聊天,近300場納涼晚會將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潤物細無聲地送進了千家萬戶心裡。
  如今,邗江公道鎮埝橋村家家自立“家規家訓”牌匾,掛在家中醒目位置,村頭巷尾的牆頭文化也成為展示家規家訓的風景線。“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後人在江都區郭村鎮塘頭村於氏姐妹樓里展出的“於氏優良家風展”,現在成了市民駐足學習的好地方。邗江區甘泉街道雙塘村84歲老中醫李太初,為鄉鄰義診20多年。李家的院門上,有一副褪色的楹聯:“仁義守法是做人準繩 德才奉獻乃立身之本”,匾額刻有“醒悟”兩字。李先生修身持家的“大手筆”在他家的大院子里——一座高聳約20米的塔亭,這是他花費10年時間,親手壘砌的7層塔亭,在塔上鐫刻了近萬字的持家之道,並起名“醒世亭”,成為揚城傳遞家風正能量的一道風景。
  本報記者 汪 瀅  (原標題:曬家風:好一支揚州新清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q16dqwt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